第一百二十九章 锦绣兼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打姜承瑾凭借《盛世图》获陛下赞誉并被赐“绣魁”称号后,姜氏绣坊在扬州城的声望如春日牡丹般盛放,成了城中刺绣行业无可争议的翘楚年的晨光刚洒在扬州的青石板路上,姜氏绣坊的木门便被往来顾客叩得作响,这一年,注定要让姜氏绣坊与南宋朝廷的命运,在丝线的交织中紧紧缠绕。
nbsp新年正月里,扬州城处处飘着松枝与红绸的气息,姜氏绣坊的天井里也挂起了串串红灯笼,廊下晾晒的绣品随风轻晃,像是一片片会呼吸的锦绣。姜承瑾穿着素色布裙,袖口挽至手肘,指尖还沾着几缕金线,正俯身指导学徒绣制“福”字绣的最后一笔福字的竖笔要用‘盘金绣,线要拉得匀,针脚才会像游龙般有劲儿,”她握着学徒的手缓缓推进银针,“百姓把绣品挂在家里,要的就是这份扎实的喜气。”
nbsp绣坊的货架上,早已摆满了新年绣品:团花绣的纹样是缠枝莲绕着鸳鸯,用的是江南特有的“打籽绣”,每一颗丝线结成的“籽儿”都圆润饱满;生肖绣里的兔儿眼用了赤金缠银线,在灯下瞧着竟像含着光;就连最普通的方巾,也被绣上了小巧的腊梅,花瓣用“虚实针”绣就,似有若无的层次感,让寻常物件也添了几分雅致。这些绣品刚摆出来,就被街坊们围了个水泄不通,连知府大人的管家都亲自来挑了三幅团花绣,说是要送进京中亲戚。
nbsp可这热闹景象的背后,南宋朝廷正被一层阴霾笼罩。北方的金兵如饿狼般盯着淮河以南的土地,边境传来的战报像雪片似的送进临安城;朝堂上,主和派大臣捧着《议和策》跪在丹墀下,声泪俱下地劝宋高宗赵构“暂避锋芒”,主战派则拍着朝笏怒斥“割地求和乃亡国之举”,赵构坐在龙椅上,手指反复摩挲着御案上的玉圭,眉头始终没舒展开。正月末,丞相李纲上书提议:“当办一场‘万国朝贺庆典,一来向诸国展示大宋物产丰饶,二来让百姓见我朝底气,稳住民心。”赵构沉吟半响,终是点了头。
nbsp庆典的筹备令很快传到扬州,其中一条便是“征调天下巧匠,制国威之器,绣和平之景”。扬州知府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姜氏绣坊,亲自带着文书登门。姜承瑾接过文书,指尖触到“彰显国威”四字时微微一紧,她抬头看向知府:“大人,此等绣品需配得上山河气魄,容我三日,定出图样。”知府见她神色笃定,忙应道:“姜坊主放心,所需丝线、绸缎,府衙一概供应。”
nbsp接下来的三日,姜承瑾几乎没离开过绣坊的画案。她翻出家中珍藏的《千里江山图》摹本,烛光下,一遍遍描摹画中山峦的走势、江河的曲折。第一日,她试着用寻常丝线勾勒主峰,却总觉得少了几分雄浑;第二日,她改用蜀地进贡的明黄绒线,可又显得过于张扬;直到第三日清晨,她瞥见窗台上晒着的几缕金线——那是去年陛下赏赐的御用丝线,忽然有了主意。
nbsp她召集所有绣工,指着画案上的图样说:“主峰用‘盘金叠绣,以金线为骨,青绒线为肉,叠出三层针脚,显其巍峨;江河用‘流水针,以银灰线打底,淡蓝线铺陈,针脚斜斜排布,似有波光流动;岸边的松树,要用‘切针绣枝干,‘打籽绣做松针,针脚要密,才见苍劲。”说着,她拿起银针,在素色绸缎上绣了一小片江面,银灰线与淡蓝线交错,竟真有“水光潋滟”的模样,绣工们看了,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nbsp绣制开始后,绣坊里的灯从清晨亮到深夜。姜承瑾每日第一个拿起银针,最后一个放下,眼泡肿了就用菊花水敷一敷,手指被针扎破了,裹上布条继续绣。有个年轻绣工绣松树时,“打籽”的针脚松了,姜承瑾没有责备,只是握着她的手重新示范:“这松针是山河的筋骨,针脚松了,风骨就散了,咱们绣的不是画,是大宋的底气啊。”那绣工听了,红着眼眶点点头,此后每一针都格外用心。
nbsp可城外的局势却越来越紧。三月初,有逃难的百姓从边境来,说金兵在淮河岸边劫掠村落,不少人都往南逃。绣坊里的绣工难免心慌,有个绣工小声说:“坊主,咱们这时候绣‘和平,要是金兵真打过来,岂不是白费功夫?”姜承瑾停下手中的针,看向众人:“正因为金兵虎视眈眈,咱们才要绣好这幅图。百姓见了,知道朝廷有守土的决心;将士见了,知道身后有山河可护。这针针线线,都是给家国打气。”
nbsp这话传到了扬州百姓耳中,不少人都主动来帮衬:绸缎庄的老板送来了最好的杭绸,染料铺的掌柜拿来了最正的石青、石绿,连巷口的老婆婆都提着热水来绣坊,说“给姑娘们暖着手,好绣出最好的山河”。四月中旬,这幅长达三丈的《千里江山图》绣品终于完工,展开时,满室都似有山
第一百二十九章 锦绣兼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