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锦绣兼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河入画——明黄的主峰直插云霄,银灰的江河蜿蜒其间,岸边的松树郁郁葱葱,连江面上的小船都用“米字针”绣了船帆,似在迎风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姜承瑾亲自带着绣品进京,当她在大殿上展开绣品时,满朝文武都屏住了呼吸。赵构走近细看,手指拂过主峰的金线,感慨道:“姜坊主,你用针线把大宋的山河绣活了!”当即下旨,将这幅绣品悬挂在庆典主殿的正中,又赏了姜氏绣坊百匹绸缎、千两白银。
nbsp五月初一,庆典如期举行。临安城的主街上,百姓挤得水泄不通,当载着《千里江山图》绣品的彩车经过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殿内,各国使臣见了绣品,都赞“大宋技艺冠绝天下”。可热闹之下,朝堂的争论仍未停歇。庆典结束后,主和派大臣又上书,说“金兵见我朝庆典盛大,恐生不满,当速派使者议和”;主战派则反驳“此时当乘民心之盛,派军北上,收复失地”。
nbsp姜承瑾在扬州听闻此事,心中久久难平。她想起去年听承风说过岳飞将军的事迹——岳飞率岳家军在牛头山大败金兵,百姓都称他“岳爷爷”。当夜,她便铺好绸缎,决定绣一幅《岳飞出征图》。她特意托人从军中找来岳飞的画像,仔细描摹他的铠甲纹路、长枪样式,连岳家军旗帜上的“岳”字,都用了加粗的“双丝绣”,显得格外醒目。
nbsp绣这幅图时,姜承瑾比绣《千里江山图》更用心。岳飞的眼神,她用“虚实针”反复调整,既要显其坚定,又要藏其忧思;岳家军的铠甲,她用“钉线绣”勾勒边缘,似有金属的冷光;连地上的马蹄印,都用深褐线绣出深浅,仿佛真有战马踏过。六月末,《岳飞出征图》绣成,姜承瑾没有声张,只是托知府将绣品送进宫中。
nbsp这幅绣品送到临安时,赵构正在御书房与大臣议事。当他展开绣品,看到岳飞身披铠甲、手持长枪的模样,又瞧见绣品角落绣着的“愿山河无恙,百姓安康”八字时,沉默了许久。主战派大臣李纲见了,激动地说:“陛下!姜坊主一介女子,尚知心系家国,我等身为臣子,岂能畏缩!”主和派大臣还想争辩,却被赵构摆手制止:“传朕旨意,命岳飞整军,加强淮河防务;另命各地府衙,安抚流民,加固城防。”
nbsp消息传回扬州,姜承瑾正在绣坊教徒弟绣“岁寒三友”。听闻旨意,她手中的银针顿了顿,随即露出了笑容。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姜氏绣坊的故事,有从苏州来的绣娘,有从临安来的画师,甚至有读书人来请教“如何将诗词融入绣品”。姜承瑾都一一接纳,还在绣坊后院设了“传艺堂”,每日午后教大家针法,她常说:“刺绣不是闭门造车的手艺,要融百家之长,才能传得长远。”
nbsp她还试着将诗词绣进作品里,比如绣《枫桥夜泊》时,用“淡墨绣”绣出寒山寺的轮廓,用“银线绣”做月亮,再在角落绣上“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让绣品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这些创新的绣品,不仅受百姓喜爱,连宫中都再次来订单,要她绣一批“诗词绣屏”,放在后宫的书房里。
nbsp转眼到了冬天,十一月初,扬州下起了大雪。绣坊的天井里积了厚厚的雪,念安缠着姜承瑾堆雪人,还把自己绣的小桃花挂在雪人脖子上。姜承瑾看着女儿的笑脸,又望向廊下晾晒的绣品——有刚绣好的《岁寒三友图》,有准备送进宫的诗词绣屏,还有学徒们练习的绣片,心中满是暖意。
nbsp绣工们围坐在火盆旁,聊着这一年的经历。张姐笑着说:“年初时,谁能想到咱们能为朝廷绣庆典绣品,还能影响朝堂决策呢?”姜承瑾捧着热茶,轻声道:“不是咱们影响了朝堂,是这针针线线里的家国心,打动了人心。”她看向窗外的雪景,雪花落在青瓦上,簌簌作响,忽然想起春日里绣《千里江山图》时的情景,想起夏日里绣《岳飞出征图》时的坚定,想起秋日里教徒弟们针法时的欣慰。
nbsp这一年,她用丝线绣出了山河,绣出了英雄,也绣出了百姓对家国的期盼。她知道,南宋的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只要还有人握着银针,把家国情怀绣进绸缎里,把希望绣进岁月里,这山河就不会褪色,这盛世就终会到来。雪越下越大,姜承瑾起身走到画案前,铺开一张新的绸缎,提笔在上面轻轻画了一朵初绽的梅花——她想,明年春天,要绣一幅《春回大地图》,绣出柳绿花红,绣出百姓春耕,绣出一个国泰民安的大宋。
喜欢。
第一百二十九章 锦绣兼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