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堪破三千世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章 八仙过海显神通——民间信仰中的功德博弈[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法:

    1.

    暗度陈仓计(学范仲淹)

    范仲淹设义庄周济族亲,却在章程中写明:“不录捐资者姓名,唯记田亩若干。”这种“去名存实”的智慧,使范氏义庄运转八百年不衰。他在《岳阳楼记》中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实已将小善升华为大义。

    2.

    移花接木法(观济公)

    南宋济公和尚化缘重修净慈寺,偏用狗肉换得梁木。当住持斥其破戒时,他笑指山门:“佛在心不在口,善在行不在名。”正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3.

    釜底抽薪术(仿张载)

    北宋张载见乡民竞相捐庙,特着《西铭》阐发“民胞物与”之论。他率弟子疏浚义渠,却拒刻功德碑,只在水车旁立木牌:“活水润田,何须留名?”后来此渠被称作“无名渠”,反成关中学派的精神图腾。

    最妙的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某知府欲为其立生祠,他断然拒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将功德之争化解于本体论高度。

    四、福田深处的菩提种

    灵隐寺飞来峰下,有方“冷泉亭”,柱上刻着董其昌的警句:“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这禅机般的发问,恰似功德博弈的三重镜鉴:

    第一鉴:莫执功德相

    《六祖坛经》载,梁武帝问达摩:“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达摩答:“实无功德。”真正的慈悲,不在金身宝殿的规模,而在《法华经》所谓“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平常心。

    第二鉴:善利本同源

    山西常家庄园有副楹联:“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晋商乔致庸修“复盛公”商道时,特设粥棚却不挂旗号。待饥民口耳相传,乔家“信义”之名反助其商路通达。这暗合《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古训。

    第三鉴:因果自分明

    清代徽州盐商江春晚年散尽家财修桥铺路,却在《澄怀园日记》中自省:“施万金易,去一念私难。”他临终前命人将功德簿焚毁,唯留八字遗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曾惊醒多少汲汲功名的香客?当我们在功德箱前踌躇投币多寡时,或许该想起《菜根谭》那句:“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真正的福田,不在琉璃瓦的庙堂之上,而在“本来无一物”的清净心中。八仙过海时,若铁拐李的葫芦里装的不是金丹而是秤砣,又该如何称量这沧海的深浅?

第10章 八仙过海显神通——民间信仰中的功德博弈[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