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私塾先生的戒尺经——"之乎者也"背后的知识垄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
三、破牢笼的三把钥匙
第一钥:白话说圣贤
道光年间有个落第秀才,在城隍庙开讲《论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成"自己嫌烫手的山芋别塞给旁人",引车卖浆之徒都来听。气得赵秀才告他"辱没圣贤",县令却判:"圣人若在世,巴不得天下人都懂理!"
现在某些网红讲《史记》,把"鸿门宴"说成"刘邦吃席险丧命",播放量百万。可见真学问不怕俗,怕的是端架子。
第二钥:动手破虚文
同治年间的匠人李三,大字不识却懂《考工记》。赵秀才摇头晃脑背"审曲面势",他直接抡起斧子:"不就是看木纹下凿子么!"带着徒弟做榫卯,比私塾里背"天工开物"的强百倍。
现在某些职业技术学院更实在:机械系拆汽车,烹饪系炒糖色——知识不在纸面上,在指头茧子里。
第三钥:另辟藏
《红楼梦》里香菱学诗,黛玉教她"只管读王维杜甫,别理那些酸儒注解"。光绪年间,书贩王麻子专卖"白话四书",把《孟子》译成"跟梁惠王唠嗑",气得腐儒跳脚却畅销市井。
如今二手书摊常见《五分钟读懂资治通鉴》,虽被专家骂"肤浅",却让外卖小哥也能聊两句"汉武大帝"。茶馆跑堂的小李子说得好:"阳春白雪解不了渴,下里巴人管饱!"
四、圣贤书外的活路
孔夫子若穿越到光绪年间的私塾,怕是要抢戒尺——他当年"有教无类",树下讲课、周游列国,哪像后世酸儒把学问关进笼子?《论语》里最动人的不是"克己复礼",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天桥说书人老刘讲得通透:"学问像大碗茶,就该摆街边任人喝。非端进紫檀架供着,那是古董,不是知识!"如今家长给孩子报班,也该学学这理儿:背再多"之乎者也",不如逛菜场认韭菜麦苗来得实在。
老辈人有句话:"戒尺打手心,打不掉灵性;墨水糊脑子,才真成了呆子。"赵秀才们垄断的从来不是学问,是优越感。就像现在某些"专家",把简单道理往复杂了说,不是真高明,是怕你听懂了抢饭碗。
第14章 私塾先生的戒尺经——"之乎者也"背后的知识垄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