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堪破三千世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章 小报飞入百姓家——宋代民间信息传播革命[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汴梁城头的晨钟与纸鸢

    五更天刚过,潘楼街的早市已飘起炊烟。卖脆梨的孙二娘支起摊子,顺手将昨夜捡到的纸片塞进炉膛。火苗蹿起的瞬间,她瞥见纸角“御前”二字,慌忙用火钳夹出——这是从隔壁李秀才家飘出的“小报”,沾着油墨的边角还烫手。城头晨钟敲响时,那张残破的新闻纸已在八个摊位间传阅,最后被揉成团塞进巡街卒的糖人担子。

    李秀才蹲在瓦舍后巷,看着自己雕的活字版被泼上桐油。昨夜印的五百份小报,有三百份进了开封府的灶膛。剩下的被早起的商贩们当作包货纸,此刻正裹着炊饼、卷着丝线,将“官家欲废新法”的消息送往汴京各个角落。他不知道,御街茶肆的说书人已把这事编成段子:“包龙图怒铡小报郎,吕洞宾笑传飞新闻”。

    二、雕版裂缝里的真相

    崇文院的雕版匠赵三指头缺了半截——这是私刻官报的代价。此刻他正用残指摩挲新刻的《朝报》模板,突然发现“苏轼贬谪”的“贬”字多了一横。这处错版让他想起三年前那桩旧事:当他把“章惇拜相”错刻成“章惇拜相”时(注:原字应为“惇”),全城小报房连夜赶印号外,硬说这是天示异象。

    真正的秘密藏在墨汁里。赵三往官报墨锭掺入骨胶时,总要多调两钱松烟——这种配方能让字迹遇水即化。果然,当月的《朝报》被雨淋湿后,“边关大捷”变成了“边关告急”,急得枢密院连夜派人收购全城废报。而赵三怀里,正揣着小报房赏的十两雪花银。

    三、瓦子里的新闻大战

    相国寺前的说书人张小乙,今日换了新醒木。这块紫檀木暗藏机关,一拍桌面就弹出当日小报摘要。“话说那蔡太师府上昨夜走水——”他故意拖长音调,等茶客们伸长脖子,才啪地打开醒木暗格,“实则是厨娘炸元宵燎了眉毛!”众人哄笑间,早有耳报神将俚语切口记下:“走水”即“有变”,“燎眉”暗指“御史台动向”。

    对面的傀儡戏棚更绝。演到“包公夜审乌盆案”,那乌盆突然开口唱道:“陈州粮价三更涨,劝君早备隔夜柴”。次日米铺果然排起长龙,气得户部侍郎砸了茶碗——这明明是他昨夜才拟定的常平仓放粮计划。

    四、金明池畔的谣言钓竿

第7章 小报飞入百姓家——宋代民间信息传播革命[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