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堪破三千世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章 文人相轻的另类战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转化为诗材,完成精神反杀。

    四、元佑党籍碑的愧疚经济学

    崇宁元年,章惇主持刻立元佑党籍碑。这块遍布全国的石碑,实为操控集体记忆的终极武器。

    1.

    姓名排位的诛心术

    苏轼列第七位:暗示其非首恶却危害甚巨

    苏辙紧随其后:强化“苏氏祸国”印象

    秦观等人殿后:制造“附逆”连带罪

    这种排名暗合《周礼》“九等定罪”之法,让后世阅读碑文时自动完成道德审判。

    2.

    碑文传播的病毒式营销

    章惇规定:

    地方官须带百姓诵读碑文

    学堂蒙童抄碑文作字帖

    酒楼茶肆悬挂碑文拓片

    某地方志记载,碑文立后三月,苏轼真迹市价暴跌九成,藏家纷纷毁弃避祸。

    五、诗稿里的绝地反击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北归途中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看似颓唐的诗句,实为对章惇的终极反杀。

    1.

    苦难圣化的逆袭

    苏轼将贬谪经历转化为:

    《赤壁赋》的天地境界

    《寒食帖》的生命顿悟

    《荔枝叹》的士人风骨

    这些作品形成文化抗体,使章惇的迫害反而成就其文名。

    2.

    记忆重构的柔术

    苏轼在给章惇之子章援的信中写道:“某与丞相(章惇)定交四十载,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这种以德报怨的姿态,将章惇钉死在“负友”的道德十字架上。

    六、文人相轻的现代变奏

    某高校文学院教授借鉴章惇战术:

    在学术会议点评时“不经意”提及对手论文漏洞

    指导学生撰写书评时“客观指正”同行着作

    申报课题时“善意提醒”竞争对手研究方向偏差

    1.

    期刊江湖的软刀光

    引用排除法:刻意不引对手关键论文

    术语淘汰术:发明新概念边缘化旧说

    审稿双标制:对异见论文无限提高标准

    2.

    网络时代的诗案

    某诗人发微博:“秋风扫落叶”,被对家解读为“影射领导退休”,遭全网围攻。这种新媒体时代的“乌台诗案”,证明诛心术永不过时。

    结语:

    站在眉山三苏祠的碑廊前,那些拓印的党籍碑文早已模糊难辨,而苏轼的《寒食帖》却仍在东京故宫灼灼生辉。章惇或许没想到,他精心设计的愧疚枷锁,最终化作对手登临绝顶的阶梯。真正的文心,从来不在相轻相杀中枯萎,而在相磨相砺里璀璨。就像黄州赤壁的江水,任你投下多少巨石,终究东流而去,只留拍岸惊涛成绝响。

第13章 文人相轻的另类战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