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双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章 勘探雪山[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r/>
    “成年人的工作那个不危险?”

    陈富海又不是廉价劳动力

    也不是他刘世雨免受人间苦难的屏障。

    不要因为陈富海木讷,诚实就毫无代价的利用他。

    陈富海嘴上不说,其实心里清楚。

    为什么陈富海要搭上自己的时间,做我刘世雨份内的事情?

    “富海,你自重点,那不是你的工作。”

    “我陪你一次还不行吗?还你的情。”陈富海央求道。

    “富海,我上次在000阵地,我找你,那是国家欠你的情,我是为国家服务,与你无关,你不欠我的情。”

    “现在我是拿着工资,和上次不一样,你还不了。不行,这里,没有你的位置。”

    幸亏夏润雨是个精明人,她拉开了驾驶室门,“没事,你可以坐里面。”

    “工具都准备好了吗?”夏润雨又强调了一句。

    “急救,食物,抢险工具都备好,勘探仪器已打包。”

    “出发。”

    “御寒的棉帐篷带上了吗?冷龙岭雪山夏天也下雪,会冻死人。”

    “把那顶棉帐篷也带上。”陈富海是本地人,自然了解当地的气候。

    刘世雨恍悟,百密必有一疏。

    就是背黑锅,被物资站指责乱购物资的那顶棉帐篷,卸在河口森林站的房屋里。

    “世雨,棉帐篷已经买上了,就要用,不要怕背黑锅。”

    夏润雨及时提醒他,又是指责他工作的疏漏。

    刘世雨买的棉帐篷,是当地牧民用牦牛绒毛先捻成细毛线,牧民手工织成条形状,然后在缝在一起。

    在通过牦牛绳结成房屋装结构,就成为一顶适合游牧搬迁,拆搭方便的帐篷。

    这种帐篷不仅能遮风挡雨,易于拆迁,便于运输,还具有通风透气,防晒保温的效果。

    夏季,黑色的细毛绳收缩,毛绳间隙加大,帐篷就会凉爽。

    下雨时,无数条光洁的牦牛绳不仅会吸水膨胀、变粗,而且可以使帐篷绷紧,帐篷的雨水快速下淌,也不会漏入帐篷里。

    牛毛帐篷还很耐烟熏,所以野外最实用。

    刘世雨私自购置了一顶帐篷,幸亏南山处长出面,事态没有扩大。

    刘世雨和陈富海吃力的抬着帐篷,装在了越野车后备箱中。

    不靠别人,不埋怨别人,每件事情都自己搞定,这是野外生活常识。

    “那是可可水,你们的渠道可要经过那条河。”陈富海用手一指。

    夏润雨下意识的望望越野车窗外。总工程师赵叔,他弹开了渠道规划图。

    “夏处长我在图上做了标注,与以前的规划不符合,有错位。”

    刘世雨看到山坡下草墩砾石间渗出,无数条小溪蜿蜒,小溪在阳光下闪烁。

    “赵叔,这一段修渠道难度大,渠道发生渗漏怎么解决。”夏润雨疑虑又上来了。

    “顺其自然,这里不用修渠,和可可水一起回流到西大河。”

    “要考虑自然,要有数据说话,不要一味的附和上级。”赵叔表达他的观点。

    哎……,夏润雨叹一口气说:“引流工程,上面已定了调子。

    “富海,好水啊,这里水质甘醇,空气清新,你可找到一个好地方。”

    “你一个人到大山里来,说话都没人陪着你说话

    你来这里来试试。”陈富海拍拍刘世雨肩膀。

    “我在开车,别这样。”刘世雨双手握紧越野车方向盘。

    “我的头有点疼。”刘世雨感觉脑袋沉闷,好像头上压了一块石头。

    “没事习惯了就不疼了。”陈富海安慰刘世雨。

    “这是高原反应,到大山里,任何人都逃不过自己的生理结构。”

    水是生命之源,而河沟森林保护区是祁连山涵养水源重要形式,山坡下草墩砾石间渗出,有无数条小溪蜿蜒,就是河口森林渗入的水。

    陈富海挥斥方遒,“从那条路走,就是老虎沟,过了窟窿峡,然后到了硫磺沟就到了冷龙岭。”

    “还远呢?”

    陈富海是个直性子脱口而出说:“路途遥远,你们单位怎么不派一个男的。”

    “我们要在冷龙岭修隧洞,是个技术活,哪能像你我,什么都不懂。”

    “小心。”

    突然车颠簸起来,原来越野车一侧的轮子进了烂泥坑。

    绕来绕去的泥泞小道使河口森林保护站的土胚房显得非常遥远,深邃的谷底时隐时现,飘忽不定。

    “你怎么巡查?”

    “骑马。”

    刘世雨的越野车行驶在峡谷中,这里已没有松树,只有低矮的灌木。

    陡立山坡上完整的高寒草甸植,既像一幅巨大的七彩油画,又像是经过精心修剪的缀花挂毯。

    突然眼前开阔起来,冷龙岭雪山就在眼前。

    可还要穿过草甸和河滩地,越野车在满是积水的泥地上,随意碾压出来的车辙印。

    就是“烂泥滩”。

    一条路走不通就退回去,再另开出一条来,直至走过去为止。

    后来的车辆依旧如法炮制,成今日之“烂泥滩。”

第54章 勘探雪山[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