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大明当皇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82章 人才争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六百八十二章人才争夺

    最近几天,皇帝虽然还在东巡之中,可留守京城的大臣们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为什么?争夺人才而已。

    按理说每三年一次的春闱,所有进士都得先在翰林院磨一磨,再下放到地方逐步加以历练,慢慢升迁。

    可正德朝前些年扩充太快,人才奇缺,很多新扩充的疆域,往往一个县的面积顶得上内地七八个县大。

    毕竟边境之地,人口少,暂时也可以忍受,很多地方直接交给军队托管,文臣政务部门也没啥意见。

    可随着持续不断的移民,好多地方再也不是不毛之地,渐渐繁华更甚于内地。

    省级单位就算了,可是府、县、镇、乡各单位就不得不进一步细化。

    好嘛,这么一来,每年就得多出百多个县,千多个镇、四五千个乡来。

    划分只不过是上级单位的图上作业,容易的很,可哪来那么多的各级官员呢?

    所以每三年上榜的进士不但成了香馍馍,除了极个别的进了翰林院、补进京城各衙门之外,大半人立马就分下去了。

    可这还远远不够,于是,那些参加了秋闱,屡次会试不中,失去了信心的举人也有了直接做官的希望。

    只要你愿意去边远地区,个人能力又通过了吏部的考核,那让你当个县丞甚至当县令都不算难事。

    可这样还是解决不了人才匮乏的问题,于是大家又盯上了每年堪称庞大的转业军人。

    在正德朝之前,凡事招入军队的士兵,升迁与否先不管。基本是从十六七岁进入部队,一直就服役到你走不动路为止,然后发个一二两银子让你滚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培养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成本高昂,朝廷不可能几年之后就让你退役,你走了还不得发一笔钱啊?

    那时候岁入才三四百万,投入军队不过百来万,哪里折腾得起?

    有人问了,上了岁数的老兵,还有什么利用价值?长途行军都带喘的,更被说作战了!

    其实各级军队也有自己的招儿,都是没钱给逼出来的!

    上了岁数的,可以充作二线兵源嘛,站岗放哨总行吧?当炊事兵,后勤辎重兵,甚至放出去帮人走镖或者看家护院,留着给上官吃空饷也行。

    毕竟到了一定的年岁,就不可能领取跟青壮兵丁一样的饷银了,在当时的军队中,这是各级军官心照不宣的事情。

    可正德朝就不一样,义务兵没有入军校,或者转为军官,一般五年就得转业了。

    当初朝廷上一帮大佬还对这每年二十多万退伍军人的安置伤脑筋呢。

    可民间商业繁荣,特别是海军的退役官兵,早就被各地藩王部队或者商船提前预定了!

    陆军的也不愁去向,毕竟都是接受了五年的严格训练,很多人甚至是参加过战斗的老兵。

    朱厚照直接就下了圣旨,县一级的监察等,优先从退役军人中挑选。

    一开始,各地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毕竟老眼光看来,军人就意

第682章 人才争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