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援军来到[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倚靠的其实并不是单纯是这座还算得上是坚固的城池。而是他们内心中的希望。
有希望的人是不会打倒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这样的。现在他们的希望却慢慢的在消耗着,漫长的残酷的战斗消耗都不仅仅是武器弹药和粮饷装备,更是一支部队的忍耐力和意志力。
此时此刻,他们也没有放弃希望,这时候,他们的希望来源并不是和边军一较高下,而是他们这支友军到底能够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支持,如果他们能够拖住皇太极的话,那么就能够给密云城恢复的瞬间。
可是这又是谈何容易呢,凌云带着一万多步兵前来增援,本来就是弃长就短,在明军的战斗序列中,除了关宁铁骑之外,能够真刀真枪的在战场上和清军的八旗部队对砍的,目前似乎根本就没有。
凌云的部队就算是很久,那也是打闪电战的,换句话说,就是以偷袭为主的。这就是迅速出击,打完了以后就迅速撤退。
拼的是机动性和灵活度,很类似于后来德军名将曼施坦因的闪电战术,其实这就是闪电战术。
一向玩闪电战术的忽然放弃了自己的专长,跑到这里来和敌人硬碰硬,本身就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似乎凌云带来的兵也不都是多么精锐,有的显然来行军动作都并不熟练。
到底凌云能不能行,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相当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一次,朝廷已经很危险了。绝对不能够让清军突破了密云这道防线。
上一次皇太极突破了密云防线,到达了广渠门城下,但是却没有最终打进境城,是因为有袁崇焕带着七千关宁铁骑在广渠门外背城一战,最终把清军给击退,现在的问题却在于,清军此刻已经在密云了,但是广渠门外已经没有了袁崇焕,没有了关宁铁骑。
原来袁督师在的时候,有那个勇气把敌人放进来打,现在却不同了,一切的目的就是要御敌于京城之外,把战火烧到京城,就是边将的耻辱。
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凌云在带兵离开山海关的时候就给他的士兵们下了死命令,告诉他们,能够回到山海关去的只有两种人。
一种人是胜利者,而另一种人是尸体。出了山海关之后,非就是这两种选择,他当然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兵带出来,然后全部毫发无损的带回去,但这是不可能的。
战争有铁的法则,这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是真刀真枪的厮杀,是要死人的。
但是死亡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守卫的前方是他们的京城国都,后方是他们的乡亲父老。亲人们需要保护,国都更为需要。一旦国都沦陷往往就意味着一个政权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北宋的靖康之耻就是一个很痛切的例子,从那时候起,汉人就成为了第四等公民,杀死一个汉人甚至都不如一头驴子的价值。当成为亡国奴的时候,想安安稳稳的做奴隶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无论是京城还是密云,都是大明的土地,寸土都不能够丢失,把皇太极就地消灭在密云城下。
这就是凌云此刻最为朴素的想法,很迫切但又很不现实,因为他现在应该考虑的其实是如何不被皇太极消灭。
地雷阵固然好使,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地雷。上一次是在皇太极的部队没有任何防备的前提下让他们进入地雷阵中。现在就算是还有地雷,清军应该也会提防了。
清军是一群凶悍可怕的对手,绝不是无脑的动物。这一场不能避免的恶战就要开始了。首次交锋明军用地雷阵,并且趁着清军的不备占到了便宜,杀伤清军两千余人。
但是接下来,清军不会永远没有防备,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部队现在究竟怎么安排才好,步兵对骑兵是有天然的劣势的。
这时候,好像是天无绝人之路一般,一支人马竟然开了过来,打的是明军的旗号。大致有四五千人的样子,基本上以骑兵为主。
凌云心说这个时候哪里来的援兵,莫非是清军的手段,派人去探听,才知道原来是赵峥的部队,在南京虽然距离这里路途遥远,但赵峥却放心不下,南京那边没有战事。
就让一员骁勇的参将带着部队到山海关来观摩练兵。部队刚到,就听到了密云吃紧的消息,直接就跟在凌云后面到了密云。
第二百一十八章 援军来到[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