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特战队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四章 持续生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因为朱皇帝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既没有衣服穿又没有饭吃的时代里,这几乎是很致命的了。其实在元朝末年至正年间的话,能够穿上棉衣其实就算的上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了。那绝对不是老百姓随便想穿就能够穿的。

    在那时候,你要能够穿着棉衣出来转悠一圈的话,基本是能够招来比较羡慕的的目光的。这相当简单,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穿得起棉衣,能够穿得起棉衣的,不算是土豪,基本上也算是过得去的条件。

    大明朝建立的时候,基本上就算是一个比较一穷二白的状态了。朱元璋在当时就在全国强制执行一个政策,那就是,只要在这户人家有两亩地的话,至少有半亩地要种棉花。

    给个什么优惠政策呢,那就是种棉花的地,种子国家给,耕牛也可以给你用,而且国家还会不定期的派出技术人员过来检查,看看有什么病虫害之类的,及时帮助解决。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你种棉花,国家就是大力支持的。但是你要是不种,反正也要处罚,你就看着办吧。

    这个政策在当时看起来算是比较雷人的政策,但是朱元璋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因为大范围的棉花种植,棉花的产量已经是很高的了。

    在当时很多老百姓都已经能够穿上了曾经认为是奢侈品的棉衣,在冬天御寒也不怕了。这就是朱元璋的经济眼光。当然,也算是宏观调控产生的巨大能量和作用。

    到了崇祯年间,没有了当初的强制措施,也没有了那么多的人去关心经济,自然经济就出现了倒退。

    凌云也是一员将领,他是兵部的堂官,自然是要操心打仗的,怎么发展生产那是户部的事情。不然的话也就称不上是各司其职了。但是凌云这个兵部侍郎实在是做的有声有色的,因为他懂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但是在别处,凌将军的话实在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不过在山海关这一亩三分地上,他说话还是相当好使的,至少无论他交上去什么报告,杨嗣昌基本上都是大致的扫一眼,然后就签字。

    他决定把山海关的经济给搞上去,在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之后,他决定开辟棉花种植这一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山海关的所有士兵解决棉衣的问题。

    既然粮食问题能够解决,那么棉花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那个可以自己种,这个也就完全没问题。凌云同志不仅仅是打仗的全挂本事,生产也是没问题的。

    凌云相信,在丰衣足食的山海关完全解决粮食问题和衣服问题之后,那么接下来就是军备问题,在接下来就是城池修缮问题。在接下来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都是能够让山海关成为一块真正的固若金汤的城池的因素。

    这些在很好的谋划和指挥下,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皇太极会不会给予自己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这些,那就不好说了。皇太极可并不是个善茬,他也不会甘心于上次的铩羽而归。之所以这半年多的时间没有采取什么更多的行动,并不是出于对明军的惧怕,很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甚至可能是下一次大战的准备工作,要知道毒蛇咬人之前也是先要往后退一下的,皇太极有动作是不怕的,就怕他的沉默。因为他一旦沉默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踩不上他的点。

第二百零四章 持续生产[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