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君臣默契[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也就是在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户部尚书毕自严还是崇祯,都是认可的。
崇祯还打算把山海关的这些优良措施推广给大明九边的所有总兵们看看,人家辽东能够这么搞你们也可以,都学着点。当然了,竟然辽东军这么能干,那么以后户部也就算是减轻了负担了,毕尚书也算是省了不少心。
毕尚书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直接就告诉自己的下属们,以后粮食要优先供应其他的边镇,有富裕的再给辽东军,没有的话就算了,反正人家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效果,那是相当的先进。
坦率的说老毕你这么做有点不厚道,人家杨嗣昌的本意也不是这个样子嘛,不是说人家自己有钱你朝廷就不需要给人家开工资了,你该给的还是要给的。这和人家有没有粮食那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至于说毕尚书其实也不容易,总是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思,当着这个家,其实也是够委屈的。也就不多说他什么了。
不过毕尚书对杨嗣昌有点不够意思,崇祯还是相当的够意思的,直接就撤销了原有的处分,恢复了他蓟辽督师的原职。并且赏给了蟒袍一件,以示荣宠。
当然了,杨嗣昌在这奏折里也写了,这都是凌云的功劳,如何如何。皇帝当时看到之后,在记忆中快速搜索了一下这个名字,然后忽然记起来了,这个凌云官还不算小,是兵部侍郎嘛。
当时其实封这个官的时候,这小子还是个小小的游击,并没有什么太突出的才能(反正皇帝当时是这么认为的,他并不亲临一线,这么想也很正常。),如果要晋升的话,升个参将也就是了。直接拔擢为侍郎,算是坐上了火箭。
那时候做出这个决定大概也是为了安抚刘鸿,因为这是刘鸿选定的女婿嘛,怎么着也得给这个面子。看样子这个侍郎的确是没有白给,这个年轻人的确是在他的职务上做出了应有的政绩。可谓孺子可教也。
但是现在却并不能一直晋升他的官位,因为皇上自己也很清楚,所谓功高者不赏这样的话,一年多的时间从士兵晋封为三品的侍郎。这简直已经是不能相信的超迁了。如果再升还能够往哪里升迁,再网上就是尚书,尚书再高一层可就是阁员了。
崇祯想,留着这两个台阶,以后给他发展吧,把弓弦一下子拉太满也并不是好事。这些倒也并不是非得要说出来,如果那小子是个聪明人的话应该心里有数。这其实并不是皇帝的有意压制,实际上,这更应该看做是一种皇帝的保护措施。
当圣旨回到山海关的时候,杨嗣昌自然感恩皇恩浩荡,毕竟皇帝免除了自己的处罚,让自己官复原职,自己又从杨经略变成了杨督师。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高兴之余,他却发现了一件比较诧异的事情,那就是这一次他并没有隐瞒凌云的功劳,一五一十的说了这次屯田计划从策划方案到具体实施,都是凌云的功劳。但皇上并没有因此给予凌云任何赏赐,甚至连口头的夸奖都没有,这就相当不正常了。
当时凌云没怎么着的时候,功劳也没人给往上报,莫名的就成了兵部侍郎,现在就是要给他报功请赏的时候,可是皇上竟然选择性的遗忘了这一段,也真是奇怪了。
这件事杨嗣昌多少的还有点挂不住,因为圣旨上只褒奖了他,让他官复原职,并撤销了原有的降级处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毕竟凌云辛苦半年,却任何口头表扬都没有捞着,他会不会有情绪。
是不是担心功劳被隐藏了。杨嗣昌现在很担心自己和这个二把手之间再次发生什么矛盾,不仅仅是交情的问题,如果出了什么情况,那损失的是部队。
但凌云看到圣旨之后,倒并没有杨嗣昌想象中的那么郁闷,与之相反的是,他似乎对此相当高兴。好像是走路捡了钱或者是中了彩票的一样。杨嗣昌不能理解他现在的心态。
不过凌云倒是相当欣慰,因为他总算可以确定,崇祯的确不是一个糊涂皇帝,正是因为这样的处理,才能够形成了君臣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完美的默契。
凌云还是踏踏实实的干他的活,对于他来说,有事干比升官更重要,反正升官也并不能如期的发工资,自己这官,在这里也够用了。
第一百九十三章 君臣默契[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