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特战队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七章 终于满盈[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到,你赵峥和凌云都不要想染指了。他的奏折上写的很是模棱两可,只想山海关某部擒获两人。请与褒奖。

    崇祯接到这个奏报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你擒获俩人倒是不假,但这上面只写某部把叛徒给抓住,你还要褒奖,具体人名都没有,这要让朕去褒奖谁呢。

    权衡一番之后,崇祯决定,既然没有具体的议叙人名,那么就集体嘉奖好了。他叫来了户部尚书毕自严,询问国库里现在有多少存银。

    毕尚书最不想做的就是他现在的这个位置,因为户部顾名思义就是财政部,户部尚书自然也就是财政部长了。财政部长是全国最大的会计,但是你让会计算账没问题,却不能太为难会计了,因为现在财政上根本就没钱。

    崇祯二年的冬季,户部尚书毕自严告诉崇祯,国库了的存银不超过三百万两。三百万两,听起来已经很多了吧,其实一点也不多。如果真的按照购买力换算的话。差不多相当于十八亿的人民币了。

    但是这不是某个富豪的家底,这是国库,靠着这三百万两支撑着大明王朝一个庞大的帝国,就算是毕尚书再会理财,也是很抓瞎的。另外,就是这三百多万两也并不是结余出来的,也是通过加重税赋才挤出来的。

    然而每一次的加税都其实是在加重百姓的摊派负担,加到最后老百姓没的可交的时候,就实在没辙了,没辙的时候该怎么办?有句话当时的民谣是这样说的,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常年这样下去,十几年后,没有李自成,也会有赵自成、张自成。这是一个怪圈,或者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崇祯的纠结点就在于,现在不加税就没钱打仗,加税就要得罪老百姓。

    这个怪圈是很难打破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把辽东的问题彻底解决,然后再着眼陕西问题,解决陕西的变民军。

    客观的说,如果只有辽东边患,是可以解决的。如果只有陕西的变民军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怕这俩一起上,就不容易搞定了。有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

    因此,户部尚书毕自严每当花一文钱的时候都觉得像是从肋骨上面拽下来的一样,这是因为他的钱不是从敌人的手里抢来的,怎么花都是花,他户部的钱是从加税这个途径弄来的。

    说的如果严重一些的话,就有些饮鸩止渴的意思了。所以这一次毕自严听到崇祯的询问后第一反应就是,又该花钱了。

    这些钱是怎么来的皇帝大概是知道的,可是怎么花的怎么一点也不心疼呢。可是自己的户部尚书,尚书毕竟不是皇帝。所以钱到底要不要花还是要让皇帝自己说了算。

    听到还有三百万两银子,崇祯先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然后吩咐道:“如今国步唯艰,但再难也不能难前线的将士们。毕爱卿,我知道国库现在存有这些存银,已经是为难你了。可我还是想要在这些银子里拨出一部分,用以激励先进,鼓舞来者!”

    毕自严心说,皇上呀,你说的没错,前线的将士不能够委屈,这的确不假,可是要建立在我们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如果我们真的有那么多的钱,何至于我这个户部尚书刚提到钱就纠结成这个样子呢。

    他似乎用很无奈的语气问道:“不知道皇上要奖励山海关多少银两,臣清点之后,即行拨付。”

    崇祯想了想说:“朕曾经有过旨意,如果有生擒或斩杀此二贼的,军官封为伯爵,士兵升为军官,赏银。但现在既然不明是谁擒获此二贼。那就给山海关拨出银子两万两,让杨嗣昌看着赏赐将士吧。”

    两万两!毕自严瞬间就感觉到了一阵肉疼,但皇帝的金口玉言又不能随便更改。只好点头称是,然后连忙告退前去点付,安排人押运。

    毕尚书这么爽快并不是因为他同意崇祯这样,而是因为如果他不赶紧走的话,生怕皇帝再有别的想法就坏了,这个管家的差事最不好做。

    盛家的哥俩,盛颜与盛鹏两个人,终于得到了他们最后的结局。他们两人再受尽锦衣卫一百零八道酷刑之后,悲催死去。

    恶贯到此,终于满盈。只争来早与来迟。

第一百一十七章 终于满盈[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