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清流世家子VS勋贵武夫女(1)[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一次任务世界,他是刚刚致仕的吏部尚书之子。
时家是世代书香,官宦世家。
原主的祖父与在明武年间曾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又加封太子太傅。
当时的太子是太祖皇帝唯一的嫡子,自幼聪慧明理,长成后更是备受太祖皇帝宠信,几乎手把手教导太子。
由此可见当年时大学士早年的权势和地位之高,在原主的祖父因年老致仕后,他爹的官场之路也顺风顺水。
但太子英年早逝,太祖皇帝几乎去了半条命。
后力排众议,立了太子唯一的儿子为皇太孙。
又提了几个同样在朝堂影响力颇深的老臣继续教导皇太孙。
皇太孙年幼,和太子不同,皇太孙几乎没有跟着太祖皇帝上过战场。
太祖皇恐太孙无法压制武将,为了给太孙铺路,花了足足五年,将众多他认为会威胁太孙日后登基掌权的武将,也是早年跟他一起打拼到现在的各路武将们一一铲除,那几年,整个京都都弥漫着血色。
等到太祖皇帝将最后一位当年的老将灭族后,他终于力竭,再也撑不住。
明武三十五年,晋太祖驾崩,享年64岁,留下遗诏,命各路藩王留守封地,无新帝诏令,不得进京。
次年,太孙登基,改年号为建昭。
建昭元年,新帝与几个心腹大臣商议削藩。
自此,开启了建昭元年至四年,整整四年惨烈的内战。
建昭元年时期的藩王,大多是太祖皇帝的子嗣分封,除部分年纪较小的藩王,大多都跟着太祖皇帝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其中,襄王,秦王和燕王都因多次抗击北地匈奴和蛮族,立下大功。
燕王更是多次以少胜多,战功赫赫,晋太祖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因此,燕王也是诸多藩王中护卫甲士最多的。
另外有四位藩王,宁王,周王,代王,庆王驻守关键腹地。
建昭元年八月,代王因鱼肉百姓私藏铁矿被举报,代王胆小,在王府内自尽。
建昭二年三月,宁王被举报私藏龙袍,以谋逆罪论处。
其后又有多位藩王被废或自尽。
建昭元年六月,新皇以戍边防卫为由,诏令燕王入京。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终于要对燕王下手了。
自此,燕王,反。
这场内战从建昭元年一直打到了四年,最终,以燕王胜利为结果。
新帝在燕王入京,皇城一片混乱时失踪。
燕王登基,改年号为建元。
当初从燕地就跟着燕王一路打过来的将领谋臣按功封爵,朝内大臣也几乎换了一半,其中就包括了时任吏部尚书的原主的爹。
当时,原主刚刚以头名考中了举人。
如果没有这场内战,他原本应该已经是进士了。
但显然,新帝登基,时家的影响力一落千丈。
好在,时家自始至终都是保皇党,又因为原主的爹当年因资历轻,并没有被太祖皇帝选中去给太孙当太傅,因此躲过了新皇的第一波清算。
但,躲过了清算只是开始。
时家是书香世家,时家需要进入官场。
恰好,因为时家的立场问题,原本与时家有口头儿女婚事默契的蒋家对这桩婚事闭口不谈。
原主的祖父由此想到了联姻——与新皇信任的武将家族联姻,间接向新皇展示时家的忠心,并逐渐消弭时家身上属于先太子的标签印象。
于是,也就有了刚才清醒之前的那些场景。
原主的祖父看中了靖安伯。
靖安伯与京中许多新封的侯爵一般,都是新贵。
早年在燕地,靖安伯还只是燕王麾下的一个千户。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
但靖安伯属实骁勇善战,尤其擅长骑射和长枪作战,立下无数战功。
仅仅用了四年,就从千户一路奋战到了中军主将。
燕王登基后被封为靖安伯,并任都督佥事,深受新皇器重。
如果时家能与靖安伯结亲,不说别的,至少立场上就能说明问题。
而之后的发展,也正如时祖父所想。
&nb
第72章 清流世家子VS勋贵武夫女(1)[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