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我点亮长安城108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章 长安周报,舆论宣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短短半月时间。

    东市的顾氏书斋和西市的顾氏书斋,将无数白纸销售给百姓。

    此外,顾氏书斋还派人带着大量白纸前往八百里外的洛阳,开设分店。

    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亦是大唐的工商业和漕运中心。

    每天都有上万艘船只在大运河上往返。

    一时间,顾氏白纸随着往来商户的运输,从洛阳传遍天下!

    ……

    由于白纸的畅销,顾尘每天都能赚到大量的钱财。

    不过,这些钱还没焐热,就被他投入通济坊、通善坊、青龙坊,用来发展现代工业。

    除了白纸和书籍以外。

    顾尘在东市和西市,开了几家琉璃商铺,销售玻璃工艺品。

    这些玻璃,全部出自通善坊的玻璃工厂,每件都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叠翠流金,看上去高贵华丽,美轮美奂。

    长安城的富商和世家门阀,立刻将这些“琉璃”视作珍宝。

    他们愿意花费上百贯,来购买这些琉璃,当做和他人炫耀的资本。

    白纸和书籍,定价很低,目的是全民教化。

    而玻璃工艺品则不然。

    动辄上百贯的价格,足以让普通人百姓望而却步。

    反正老百姓买不起,用来赚达官贵人的钱,顾尘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同样,销售玻璃工艺品赚来的钱,都被顾尘投入于各家工坊,以及百姓们挖矿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

    长安城西面的胡人商贾,在西市购买大量白纸和玻璃工艺品,从西边的开元门,也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将白纸送往西域、中亚,甚至欧洲。

    ……

    三月中旬。

    长安城,东市。

    两名身穿便服的男子,正在闲逛。

    他们二人,一人是当初天子李世民,一人是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看着人流攒动,繁华热闹的东市,笑着道:“二郎,瞧这东市,窥一豹而知全身,眼下大唐已初现盛世之象!”

    闻言,李世民感慨道:“贞观元年关中大旱,贞观二年蝗灾,贞观三年大水,今年总算是一个好年份了!”

    说话间。

    两人发现眼前一家名为“长安周报”的商铺前,挤满了行人。

    这些人里,有家仆丫鬟,有读书人,也有不少商人。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对视一眼,连忙上前围观。

    驻足片刻后。

    两人发现,这长安周报,是万年县令顾尘刚刚推出的新玩意儿,名叫报纸。

    报纸上的内容,五花八门。

    大唐时政,长安时事,雍州23县时事,长安坊间花边轶事,长安最新粮价,大唐各州发生的稀罕事等等,应有尽有。

    一张报纸,售价一文钱。

    大唐周报,仅仅推出七天,就有大量百姓前来购买。

    如今这个世道,百姓想要知道一些事情,只能通过口口相传。

    信息的真实程度,往往有待考证。

    一文钱的报纸不贵,大部分百姓都能承受的起。

    一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会买上一份。

    他们虽然不识字,但可以让正在念书的孩子,或者坊内识字的先生,念给他们听。

    富商巨贾,世家门阀,就更不用说了,一买就买好几份。

    此刻,一名刚刚买到报纸的读书人,大致浏览了一遍。

    在他身后,有人好奇道:“陈郎君,你念过书,给我们讲讲长安最

第7章 长安周报,舆论宣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